施/受

十五六歲時,我在LA遇上了傳說中的「25-cent Lady」。顧名思義,25-cent Lady當然向我拿25 cents,而我亦給了她25 cents。當時,她並未闖出這名堂,我亦當然不知道她的「底細」,還沾沾自喜的覺得自己愛心爆膨。「施」這行為,真的充滿正能量。很多人認為這叫「好心」。而某程度上,這行為其實也是自私的。只是這件事可以令多過一方的人受惠,所以人人也很鼓勵。

人始終是膚淺的,捐獻了丁點錢就以為自己是大慈善家。說穿了,其實都是想滿足一下當救世主的慾望,又或者因為我們其實都不太想看到世上有太多悲劇而情願犧牲一些東西去買回一個「這世界可以不用這麼悲哀」的希望。當然,我說得也較極端,也未免分析得太嚴重。如果這行為可以互利互惠,也可令人開心,其實是件很好的事。但如果接受的人不是和你一樣的想,而又當你得不到你一廂情願去期待的感激,是會有一點失落的。對,感激就是我們想要的回報。

電視上經常播一些節目去呼籲大眾市民幫助一些貧困人仕,而每次也會邀請一些名人明星去當地拍攝這些短片。女的大多會熱淚凝眶的說:「他們令我體會到我們其實很幸福!」而貧困人仕大多亦會呆呆的看著明星們,不知為何他們那麼激動。其實,有專家探討過,無論你是很醜或很窮,這絕對不會影響你的開心指數,因為人是會適應和習慣的。貧窮人由出世開始,就是這樣生活,幫助他們當然沒有問題,但絕對用不著哭哭啼啼吧?千萬不要用自己心裡的尺去量度其他人的生活!

數年前讀過一篇頗有趣的文章,至今也牢牢的記住。裡面講述一個非洲土著「幸運」地到歐洲讀書的感受。他現在學懂了英文,並回想起第一次到達歐洲某機場的經歷,說:「我下了飛機,然後見到每個人也急促地走來就去,當時很驚慌,心想:『為甚麼他們要這麼趕?是否有大風雨來臨?』後來才發現這新地方每一個人也是這樣。在歐洲的生活令他透不過氣,不明白為何每人每分鐘也是這麼的趕,究竟趕甚麼?在非洲,是沒有人用錶的,時間不是用錶來衡量的。到歐洲留學對他來說,絕不是一件幸運的事。他很嚮往在非洲的生活,覺得那樣才是正確的生活態度。

我似乎有點離題。。。